上期我們簡單描述了Eisc系統,這期我們更加深入地討論下,Eisc系統,并比較一下它與其他主流系統的優缺點。
16bit 固定長度可擴展結構
ESIC結構基本的指令代碼長度是16bit . 32bit 指令結構系統也是為特定的領域給出擴展的偏移量。使芯片具有較小的基本指令程序代碼和較低的成本。因此ESIC的16bit結構對于成本敏感的產品十分適合。
16bit寄存器系統
16bit寄存器結構對于帶寬和存儲器效率最理想。 EISC對通信提供16bit的通用寄存器。
擴展寄存器和標志
EISC 結構的關鍵是通過設置擴展寄存器和標志(E)使系統可以進行32bits擴展應用。 當一個操作數被寫入32bit擴展寄存器(i.e.%ER)的時候E標志就被設置了。LERI 指令(Load Extension Register Immediate) 執行有條件轉變(由E標志控制)并且裝入合成的長立即操作數到擴展的寄存器中。
可升級的公共操作代碼
由于ESIC是以操作數可擴展為目的而開發的結構,無論16/32/64bit,基本的操作代碼是公共的.僅僅根據寄存器尺寸的變化而對指令數量作小的調整。 因此,EISC是達到完全可升級設計的第一個結構。
簡單的硬件結構
和RISC相比,EISC是一個 16bit 固定的長度指令結構因此有簡單指令程序。 例如adc公司最簡單的32bit結構的SE3208有8個一般寄存器,電路數量僅為20K門, 是所有 32bit微處理器中間的最少的。 因為 EISC 處理機具有很小的指令程序, 他們可以使用更小的存儲器, 這對于終端用戶來說就是成本的降低。
高性能
通常來說,當指令程序變得更簡單時,CPU時鐘性能將會提高。 因此, 在EISC結構下處理器性能會更好。 具有LERI指令結構的微處理器和同等的RICS處理器相比指令數量顯著減小,但指令的執行時間幾乎和RISC相當;和同等級的CISC處理器相比指令數量相當,但指令的執行時間比CISC快的多。
高代碼密度
對于SOC產品的嵌入的應用十分強調微處理器、存儲器和輸入輸出等電路的綜合性能。 程序ROM 在這種類型的上占有最大的空間。 因此減少程序大小就是降低成本。
EISC的通過擴展寄存器和擴展標志位來使固定的16bit指令長度增長的方式具有很高的代碼密度以減小程序尺寸。
低功耗的結構
高代碼密度結構所需的程序尺寸一定是最小的。同時由于邏輯門電路的減少使得結構的功耗大大降低。 硬件由簡單的結構構成并且CMOS 邏輯門的狀態無須頻繁改變,數據總線通信也大大減少。因此與其他微處理器比較, EISC由于它的簡單硬件和高的代碼密度是低功耗的結構。
CISC/RISC/EISC 比較表